工作动态

More
校友风采|黄玉林(97级体育):我的驻村帮扶故事,让牛龙村村民都过上美好生活
日期:2025-04-18    浏览量: 次    作者:


位于山巅的牛龙村

“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调研时提出深情寄语。

带着简单的行李,2023年7月,我走进大凉山深处的雷波县马颈子镇牛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看着彝族同胞质朴、期待的眼神,我暗下决心,不仅要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希望从山沟里生根发芽。

自掏腰包助力核桃出山

刚到村里时,山上、路旁,一棵棵几十年树龄的高大核桃树吸引了我的注意。正值盛夏,十几米高的树上挂满了翠绿的核桃果。

“没有用的!核桃不好卖,价格也低,老百姓都不愿意采摘,很多都烂在地里。”村民们无奈地说起往年的窘境。

我和驻村队员商量,不能让这么原生态、高品质的山货困在大山里。

趁着教师节、国庆中秋节,我先后五次开车到眉山、成都等地沟通协调,终于接到大订单。订单有了,但前期收购要钱、包装运输也要钱。看着村里空空的账户,我在夜里辗转难眠。

经过一夜深思,我决定自掏腰包,为核桃销售先垫付10万元启动资金。“10万元对我们家来说不是小数目。”妻子、女儿一开始并不理解。在微信上,我给她们发去村民生活困难的图片,并给她们讲解村民没有其他增收途径,核桃只要卖出去了,许多村民年内就可以增收。终于,她们眼中的疑虑化为坚定的支持。

为高效完成订单,我带领村民们通宵打包核桃并送货上门。最后,32万元的销售额让干部群众第一次树立起产业发展的信心。

前期,在教育厅支持下,我们村争取到50万元帮扶资金和9万元设备,建起全镇首个粉条加工厂。为打开销路,我往返成都、宜宾十余次,与数所高校签订粉条采购合同。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驻村帮扶一年多来,牛龙村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2025年1月15日,我们举行年度分红大会,村民分红总额达32.76万。领取分红后,村民们纷纷来找我合影,有的眼含热泪、有的笑容灿烂。村民阿余石娘拉着我的手不停重复:“共产党好,工作队好!”那一刻,我的心里是真甜。

村民喜领分红

让山外的光照亮彝乡

身为教育人,我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学生,把教育振兴当作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入户走访时,村民吉木母体家的困境让我尤为揪心:夫妻残疾、收入来源不稳,六个孩子挤在狭小的餐桌上写作业。尽管如此,但孩子们的眼神中满是希望,成绩均名列前茅。

用爱点亮希望之光。我积极争取爱心企业支持,每月为吉木母体家提供资助3000元;得知其二儿子吉木史格高考成绩优异,我联系专家指导他填报志愿,最终顺利被川农大录取。2024年7月27日,当我带着川农大老师翻过大山,将录取通知书送到时,他们全家都流下激动的泪水。

黄玉林(左)在吉木史格家入户走访

为了坚定村民重视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我先后争取经费7.8万元设立牛龙村“优秀学生激励基金”和“困难学生救助金”。2024年我们村表彰优秀大学生6名,优秀中学生16名,优秀小学生16名。当学生们站在领奖台时,家长脸上洋溢着笑容,纷纷拿起手机记录美好时刻。

在我的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我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2023年至今总计约30人,远远超出镇平均水平。优秀学生表彰会上,吉木史格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说:“黄书记让我相信,山外的光也能照亮山里的彝乡。”

牛龙村举行2024年度品学兼优学生表彰大会

文明新风拂山乡

初到牛龙村时,我看到个别老百姓操办红白喜事无场地,无桌凳,甚至在地上用餐,环境卫生成了老大难问题。村里采取很多方法都可持续性不强。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思考,我决定“破立并举”重塑文明新风,“以点带面”强化环境保护。

2024年,我争取社会资金20万元,在牛龙村建成全县第一个移风易俗集中办事点,并购买活动所需器具,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操办红白喜事。村民婚丧嫁娶成本大大降低,加上红白喜事积分榜的激励作用,昔日比拼面子的“攀比场”正逐渐转变为展现新风的“文明窗”。

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我组织高校学生到牛龙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与村民一起绘制“红色文化长廊”,举办村民运动会、“我们的村晚”文艺汇演,大人和小孩的欢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驻村工作期间,我曾因急性胰腺炎发作被送往医院。病床上,我蜷缩着身子,额头冷汗直冒,却攥着手机协调粉条订单。村支部书记吉木尔拉着我问:“黄书记,你为啥这么拼?”我想了很久,回答说:“在村里第一次走访时,看到部分村民的土房子、看到挤在火塘边写作业的孩子、看到村民致富无门路,我就想,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克服一切困难,绝不让一个村民掉队!”

驻村信息:作者系教育厅基建后产中心派驻凉山州雷波县马颈子镇牛龙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