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More
乐山师范学院重点科研平台简介
日期:2024-02-26    浏览量: 次    作者:

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唯一一家竹类省级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9月经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授牌成立,依托乐山师范学院与四川省农竹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立足四川,支持西部,面向全国,以解决竹产业发展难题、推动竹产业发展为目的,在竹类病虫生态防控、竹资源创新利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解决了竹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应用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四川省内外竹产业的发展,并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团队以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为主任、国务院参事杨忠岐教授为副主任共13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现有固定研究人员共计33人,高级职称以上16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11人,人员结构以中青年高学历教师为主,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竹类病虫害防控生物技术、竹类食品加工技术、竹资源开发利用。

代表性成果:竹燕窝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2021,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特色经济林(竹)主要蛀干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20,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伪角蚜等竹类害虫的防治应用,2019,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国亚热带重要经济林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应用,2019,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主要景观竹林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危险性害虫长足大竹象生态诱捕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方式:18608331380

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

 

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乐山高新区管委会、乐山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硅检中心)、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共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于2021年2月7日在乐山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乐山师范学院是第一依托单位及理事长单位,主管和全面负责硅研院的各项工作。围绕“决策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服务、创新成果转化、开放交流合作和行业公共服务”五大任务开展晶硅光伏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2022年8月,该平台成功备案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办公场地在乐山高新区国检中心七楼。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方式:18180059008

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厅和乐山师范学院共同管理的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四川省建立较早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之一。中心研究力量雄厚,拥有特殊儿童权益与社会支持、教育与康复整合、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等方面专兼职人员10人,其中:专职人员4人,兼职人员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硕士6人;团队专兼职人员专业背景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是四川省乃至西部最重要的特殊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引领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与研究。围绕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战略,代行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和管理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特殊教育类课题,组织四川为主的专家及部分省外专家开展研究。2015-2022年,共立项课题169 项,立项单位涉及省内外50多个高校、基层学校及医院康复机构,强有力地支持相关高校学科建设。第二,支持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康复学院学科建设。八年来,中心专兼职人员共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教育部考试中心1项,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4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SCI检索4篇,EI检索6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第三,服务地方特殊教育发展。中心以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咨询、专家技术服务等方式,立足乐山,服务全川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近五年,共完成两次全国性的特殊教育年会,参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科研、教学指导20余次,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签立横向课题8项,服务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10余次。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方式:13981379272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是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教育厅共同管理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建立较早和四川建立最早的旅游科学研究中心之一。研究力量雄厚,拥有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规划、世界遗产管理等方面专兼职人员10人,其中:专职人员6人,兼职人员4人;教授6人,副教授3人;博士7人,硕士3人;团队专兼职人员专业背景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是四川乃至西部最重要的旅游研究基地之一。2005年获四川省咨询业协会甲级咨询资质。2012年12月获丙级旅游规划资质。

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引领四川旅游研究。围绕四川旅游重大发展战略,代行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和管理四川省人文社科旅游管理类课题,组织四川为主的专家及部分省外专家开展研究。2018-2021年,共立项课题226 项,立项单位涉及省内外6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强有力地支持相关高校学科建设。第二,支持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四年来,中心专兼职人员共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教育扶贫重点实验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4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SCI检索6篇,EI检索5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第三,服务地方旅游经济。中心以旅游策划规划、旅游品牌创建辅导、旅游提案与咨询报告、专家技术服务等方式,立足乐山,服务全川旅游经济、遗产保护与开发、乡村振兴战略。近四年,共完成各类策划规划25项,提供咨询报告21篇,其中被市厅级及以上机构采纳或批示的报告8篇,被民主党派中央机构采纳的报告5篇。辅助创建国家4A、3A级景区、省级度假区10个,协助四川乌蒙山区3个县区获得旅游扶贫示范县、2个县区获得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中心承担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

 

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方式:13981384661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是集郭沫若文化研究和开发为一体的科研实体,由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和乐山师范学院共同建设。其前身为成立于1983年的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是全国较早成立的郭沫若研究机构之一。2005年11月挂牌成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10月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曾两次被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联合验收评估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立足四川,放眼全国,胸怀世界,团结了国内外一大批郭沫若研究者,在郭沫若研究界已有重大影响。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人、兼职研究人员20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各1人,二级教授2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中心成立以来,成员主持了国家、省部、市厅级立项课题100余项(其中,“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与研究”是迄今为止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其中,14卷本《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2014年获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立项资助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项目300余项,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中心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注意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在乐山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和指导下,2007年与乐山市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建国后的郭沫若》;先后与乐山市文化局,乐山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乐山市沙湾区纪委、政协、宣传部合作出版了《文豪郭沫若》(2006年)、《郭沫若家世》(2010年)、《郭沫若与廉政文化读本》(2012年)、《文化巨子郭沫若》(2019年)、《郭沫若家族史料集萃》(2020年)、《郭沫若与中国革命读本》(2021年)等书籍;2012年,为了迎接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乐山市沙湾区投资4000万修建郭沫若纪念馆,时任中心副主任的陈俐主持了纪念馆布展内容设计、解说词撰写、组织专家咨询、解说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纪念馆开馆后,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该馆展陈理念先进,学术含金量高,从展陈内容到形式都位居目前全国名人纪念馆前列。为了进一步弘扬沫若文化,打造乐山文化人才高地,助推乐山文化强市建设,乐山市于2017年9月成立了沫若书院,团队成员杨胜宽兼任副院长,廖久明、何刚兼任郭沫若研究部正、副部长。在乐山市的沫若文化建设中,一直活跃着团队成员的身影。

联系人:廖老师

联系方式:18683343866

 

 

 

 

 

 

 

 

 

 

 

 

 

 

 

 

 

 

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

 

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14年联合认定的科普基地,依托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基地现有专职人员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有兼职专家20余人,科普志愿者20人。

基地主要工作:世界遗产资源普查与保护开发世界遗产知识科普与研究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等。

基地主要成就:一是整合校内外遗产资源和科普专家,开展形式多样的遗产科普活动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每年的直接受益人群上万人次。二是推动世界遗产科普研究,形成系列成果,丰富世界遗产科普研究理论。三是开发世界遗产研学课程,指导世界遗产研学旅游发展。

 

 

 

联系人:郭老师

联系方式:18664664729

四川应急管理知识普及基地概况

 

应急管理知识普及基地成立于2019年12月,依托乐山师范学院,与乐山市应急管理局、乐山应急管理学会密切合作,综合乐山师范学院教学与科研资源,按照国家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管理的要求,向社会各界普及应急知识与技能,联合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为地方应急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与政策性建议。基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7名,其中1名巴基斯坦籍博士  

中标乐山市应急管理局项目:《乐山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2021年6月启动,2022年完成并通过评审,由乐山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本基地共组织开展科普培训 3 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 份,讲座2 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宣传活动 2 场,直接受众 1500人(次),间接受众 2 万人(次)。

2021、2022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中,开展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与乐山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一起指导1500余名师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众防范各类事故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15.12”应急救援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专家为师生做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控专题科普讲座         2022年开展第二届全国“防灾减灾科普先行”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联系人:龚老师

联系方式:18608066191

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高等院校西南山地濒危鸟类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6月通过四川省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山地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的热点地区,是许多鸟类的起源地和分布、分化中心,同时一些鸟类濒临灭绝,因此对西南山地鸟类的保护意义重大。本实验室以中国西南山地鸟类为研究对象,开展鸟类遗传多样性、鸟类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鸟类物种生活史等方面的保护工作。探讨种群遗传多样性、生活史特征及受胁机制,为濒危鸟类保护、生态安全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实验室具有完成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野外监测的主要仪器,同时与保护区联合建立了野外研究观测站。实验室与四川黑竹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鞍子河保护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合作完成科研项目,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站、乐山市科技局、乐山市林业局等多处签订协议共建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人才、理念、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为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实验室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本着特色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联合、开放与竞争的运行机制。
  实验室现有成员6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5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疫源疫病监测专业委员会专家1名,WPA/IUCN-SSC鹑类和雉类专家组成员1名,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1名,乐山市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2名,与武汉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西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近10名,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鸟类学会副主席、亚洲鸟类学会主席雷富民先生牵头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委员7名。实验室成立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近800万元。先后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实验室接受乐山电视台采访-鉴定“铁丝鸟巢”       实验室成员在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疫情监测采样

学校党委书记胡丹带队赴宜宾老君山鸟类研究基地 实验室成员参加第一届亚洲演化生物学大会

 

实验室主任文陇英教授赴阿拉巴马农工大学 成员参加第十五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答辩会

 

联系人:文老师

联系方式:18583231771

 

 

 

 

 

 

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厅依托乐山师范学院建设,选址建设在乐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检中心大楼内。“中心”整合乐山师范学院指定动物检疫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的研究资源,以及合作单位的团队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试验基地等建设而成。

目前,中心拥有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食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设备,仪器设备固定资产800多万元,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酶标仪、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荧光显微镜、荧光PCR仪等仪器设备。

中心团队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中级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已承担课题10项,经费45万元,授权专利2项;获得地厅级科技奖励1项;发表论文40余篇。

主要研究:生态养殖模式技术体系的研发;饲养管理配套技术体系的研制,针对性管理技术、疫病控制、饲料配方等技术体系等研发;针对畜禽产品风味,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等品质控制及检测体系的研究。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方式:13541958158

四川基层社会风险防控治理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属于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是乐山师范学院设置的、实体性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乐山师范学院领导、建设和管理,四川省教育厅给予指导和支持,接受乐山师范学院科研处的业务管理。

中心立足基层,主要面向县、乡、镇,特别是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定位于智库,与政府部门、省内外高校、社会组织等深度合作,协同实践创新。

中心与乐山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并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清华大学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省应急管理学会等机构与单位,达成了广泛深入合作共识,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辐射性。

 

联系人:程老师

联系方式:15884377768

 

四川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校级科研机构、四川省“农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研究”高水平团队科研机构,以“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分会”、“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乐山分会”两个社会学术团体为基础成立,近年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乡村教育研究经验。

通过多年研究,中心形成了农村教育研究系列成果。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完成农村教育系列著作11部;形成系列农村教育主题论文多篇。在系列研究成果中,编著《当代教育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获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对接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获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基于残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的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教育:沙湾先行—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报告》获市第十六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获市第十七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晏阳初年谱长编》获省第十八次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9)。

 

联系人:汪老师

联系方式:13408339131

 

 

 

 

 

 

 

 

 

 

 

 

四川省预制舱式电力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四川省预制舱式电力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21年12月3日获得四川省科技厅发文成立。该中心由乐山一拉得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和乐山师范学院共同建设,总部在乐山一拉得公司。根据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排他性的规定,该中心是四川省唯一的预制舱式电力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研究力量雄厚,拥有专兼职人员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博士9人,硕士19人;团队专兼职人员专业背景涵盖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光学工程等学科,是四川省预制舱式电力设备研发、技术创新的唯一基地。

该中心立足服务于西部电力系统,进行环保型非金属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及变电站建设等任务,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广泛推广使用。

 

联系人:蒋老师

联系方式:18283317265

 

 

 

 

 

 

 

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研究基地

“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位于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由乐山市委、市政府与乐山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组建,于2003年3月13日成立,挂靠在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在学院建立常设机构,是专门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研究的研究机构。2013年4月,乐山师范学院依托遗产所遗产旅游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6月,遗产所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西南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遗产所现为中国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盟理事单位。

遗产所主要有遗产管理、遗产旅游和遗产文化创意等三个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突出。2004年7月,遗产所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的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学界、业界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9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研究遗产旅游的个人学术专著《世界遗产旅游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术学院教授的20多件中国画创作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发表美术作品500多件,出版美术作品专著5部。2012年6月,成功申报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2013年6月,成功申报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与旅游形象管理突出问题研究”。2014年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纳日人传统音乐的民族志研究》。

联系人:邓老师

联系方式:15196416131

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于2014721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由乐山师范学院和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建,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性研究实体,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辐射性。中心是乐山市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的密切合作单位和重要平台阵地,已与地方政府、企业、基层组织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眉山、乐山等地建立了多个基地并授牌。

中心定位:立足川南,服务全省,做好基层政府、文管部门、行业企业的"智库",通过调研创新、政策献言、体系建设、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形式,发挥津梁作用,满足、反馈基层百姓公共文化需求。

中心现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0余人,学术委员会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省市级文化部门和省社科领域知名专家、高校专业学者等11名成员共同组成,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效合理,兼顾政府、行业、企业、高校领导和专家的顾问委员会队伍。

中心针对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应用性研究;为地方政府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基层文化部门挖掘、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复合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内容新途径;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方式:15196420439

川西南空间效应探测与应用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于202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复立项建设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硕博士占比100%。实验室主要从事雷达探测技术、雷达信号分析和智能控制应用研究,目前建成全国西南地区最大空间观测基地和全球首个单站跨圈层扰动垂向观测系统。近五年主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在内各级项目40余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推广价值超过300万。

1、灾害性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

VHF+流星雷达观测基地                         垂向扰动观测站

2、智能控制应用推广项目

智慧养蚕控制系统        特种消防服智能烘干系统        高电压直流无刷电机驱动技术

激光测距及3D成像的光学系统                空间激光通信光学部件

联系人:青老师

联系方式:15883378921

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7月由四川省教育厅发文成立,其前身为乐山师范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校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原计算机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是乐山师范学院重点培育和扶持的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实验室已将研究方向聚焦到以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多模态交互理解,以及人工智能在文化旅游、工业生产、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担任名誉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周激流教授担任主任。实验室共有研究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博士14人,硕士生导师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建成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1个。

实验室拥有场地近1000平方米,建成数据中心1个,拥有由30余台GPU服务器、PC服务器,和6台图形工作站共同构成的计算平台。另有《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大规模精深加工的各类汉语语料库以及知识图谱专用标注工具等,软硬件实验设备设施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主持了6项国家级课题,包括5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了各类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余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0余件。承办了第九届计算智能与安全国际会议、第十八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自然语言处理青年研讨会等领域重要会议。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方式:13438712720

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为生物有机化学与表面科学实验室(2006年批准为“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筹建)”),是四川省教育厅和乐山师范学院共同管理的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自成以来,形成了突出的、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酶模拟催化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有机合成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教融合等研究团队。近年来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基金立项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SCI收录80篇,国家发明专利16项。学术团队成员现有团队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20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现有实验室20间,面积约800 平方米。实验室装备有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件),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主要具有三大功能:第一,中心具有Bruker AV400双通道全数字化傅立叶超导核磁共振谱仪TRACE™ 1310 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MOS双光源单晶衍射仪LCMS-803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制备色谱仪,具有强大的有机化合物测试功能,能够服务于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第二,承担基础理论研究、企业项目开发和新产品研发。第三,科教融合,服务于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等。

超导核磁共振谱仪 CMOS双光源单晶衍射仪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方式:18981380273

 

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

 

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CTHS)是“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关系、文化交流、国际教育合作和大数据及数据挖掘五个研究团队,与南亚、东南亚、欧美国内外数十个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心专兼职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14人。近五年,在CSSCI,SSCI,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专著10余部,被国际机构收录和各级政府咨询采用的报告20余篇,高端媒体时评文章50余篇。中心强化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着力增强政府咨询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心国际国内的行业影响力。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方式:13708130597

 

 

 

 

 

 

 

 

 

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前身为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09年成立的《少数民族与地方音乐舞蹈研究中心》。为彰显区域和研究特色,借鉴费孝通先生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提出“藏彝走廊”的学术界定,而将研究中心更名为《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中心》。2020年中心提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为藏羌彝文化走廊民族音乐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创作研究、地方音乐研究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几个方向。

中心团队整了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团队由民族音乐学、作曲理论、民俗学学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背景多元优势的科研团队组成。中心还特聘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著名文化人类学学者色音为学术委员委员。近五年来,中心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承担了《彝族风情》、《丝路花雨》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四川纳日人传统音乐的民族之研究》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民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文学研究》、《中国音乐》等期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2021年面向全国公布研究课题20项,2022年公布20余项,中心团队创作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近几年中心举办了较为影响力的 “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与文化产业建设”等学术论坛。

中心一直以来为不断探索藏羌族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圈的建立,做好音乐资料基础建设方面的储备,为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资料和研究依据,为带动藏羌彝走廊这一代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成果,为有力推动全国影响力的创作藏羌彝音乐舞蹈作品奠定扎实基础。2022年国家民委重点期刊《民族画报》,以《深挖音乐文化瑰宝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为题对中心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心调查研究在彰显藏羌彝族群音乐文化特色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努力为筑牢中华多元一体民族音乐格局增添一份学术力量。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方式:18981387691

乐山市国学普及基地

 

乐山市国学普及基地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乐山市社科联与乐山师范学院共建的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社科普及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6人,硕士5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社科普及研究团队。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依托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沫若图书馆、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四川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萧萐父与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省市级科研平台,组织沫若艺术团、野酸枣文学工作室、国学工作室、汉服社、戏剧工作室等各种大学生社团,面向乐山市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开展国学教育普及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针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同特点,采取师资培训、课程植入、公益讲座、国学讲堂、社科展览、科普资料赠阅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展国学普及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乐山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文献整理、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方式:18284380557